近期,多家保險公司明顯加快了布局康養賽道的節奏。
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人,占總人口比例18.9%,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人,占比將超過20%,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已經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險企發力康養動作頻頻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險企布局康養領域動作頻頻。
11月16日,人保壽險正式對外發布康養服務品牌“暖心歲悅”。“暖心歲悅”是由“暖心伴”“暖心居”“暖心醫”“暖心護”“暖心游”五大子品牌構成,分別覆蓋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全景醫療、健康護理、旅居醫療五大板塊。
人保壽險總裁肖建友表示,公司主動擔起應對人口老齡化責任,精心準備,搭建養老服務生態圈,進軍康養領域。這將成為推進公司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支撐。
11月初,中國太保宣布進軍康復醫療領域,公司旗下首個專業康復醫療品牌“源申康復”在滬發布。據悉,中國太保將在五年內,通過新建與收并購,構建包括10家康復醫院、20家診所、超3000張康復床位的高品質康復醫療服務網絡,輕重結合打造康復醫院、康復診所、康復中心三大業態,為專病專癥提供康復醫療服務,構建“保險+養老+康復”生態閉環。
作為康養領域探路者,泰康保險集團時刻洞悉保險和康養產業發展變化,才能在這條賽道上取得先發優勢并保持前進動力。截至目前,泰康保險已經在全國29個核心城市布局養老社區,其中13家投入運營,在住居民超過7000位。
頭部險企在康養領域繼續深耕,中小險企也在忙于開拓。
作為銀行系險企,工銀安盛在11月8日正式推出以“照護、家庭、嚴選”為特色的專業養老服務品牌“盛華年”。“盛華年”服務以家庭醫生、照護服務為核心,具體包括健康咨詢、健康管理、居家照護三大板塊共27項服務內容,其中的大部分服務內容支持被保險人與其家人共享,有助于減輕家庭養老負擔。
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馬健表示,公司將在推動養老服務與各類產品深度融合、貫徹落實工商銀行養老金融戰略布局和養老金融生態圈的建設以及助老適老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構成完整壽險服務閉環,更好地服務客戶,實現養老業務的高質量發展。
大家保險的城心醫養社區也在飛速“落子”。11月,該公司的第六、第七、第八家城心醫養社區分別落地成都、太原和長沙,臨近醫療、親近子女、更近人間煙火的養老服務不斷在全國推開。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已有十幾家保險機構投資了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布局全國20多個省市,覆蓋重資產、輕資產或輕重并舉的經營模式。
走適合自身特質發展之路
近兩年,壽險業整體增速放緩,保險代理人規模持續收縮,保險機構也在主動尋求產品、渠道、服務等方面的轉型之路。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涌入康養產業,大力發展健康險、養老險等產品,希望以此作為第二增長曲線。但走好這條路談何容易,險企目前仍面臨長期規劃欠缺、差異化競爭不足、服務不夠精細化以及跨行業醫療資源整合等問題。
友邦人壽廣東分公司總經理谷剛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養老產業作為新興朝陽產業,一方面,在市場需求井噴的背景下,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力;另一方面,又由于其產業鏈長、細分領域多、服務供給不足等原因,在發展上面臨著各種現實挑戰,包括老年人群慢病高發、失能化、空巢化等問題,如何突破醫養結合的壁壘、如何解決供給端的服務缺口和資源錯配,這都成為當前養老產業亟須攻克的難題。
針對趨之若鶩的養老社區建設,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認為,保險公司布局康養賽道的方式主要有“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機構養老+醫療服務”以及醫養融合養老社區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之下,保險公司的投入大,資產占用多,投資回報周期長。對于險企而言,需要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對資產流動性和投資回收期的要求來選擇適合自身的業務發展模式。
壽險業轉型走向縱深,“保險+健康管理+養老服務”是大勢所趨,保險機構當前需要看清自身核心競爭優勢是什么,并做好長期戰略規劃,將資金和資源有機整合。
一位中型險企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康養賽道中的中小型保險公司同樣有其自身優勢,打通上下游的跨界經營就是一種選擇。與第三方輕資產合作,實現定向客戶群體需求,這樣的成功案例已經不在少數。”在這條賽道上,沒有哪種模式是所有機構通用的“標準答案”,各家保險機構只能立足自身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服務群體等因素,積極實現資源與客戶的匹配,走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適合自身特質的康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