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識別高碳排企業的可持續活動?企業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又會產生哪些投資機遇?
12月5日,獨立資產管理公司景順與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聯合發布《煤炭開采、燃煤發電、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碳排放現狀和轉型分析》報告,聚焦上述問題,給出了研究成果。
報告認為,企業、行業和政策面的多維發力是實現高碳行業低碳轉型的關鍵。企業應在“1+N”政策體系下,制定減碳目標和戰略,加強碳核算及對可持續活動的識別能力,提升信息披露質量。金融機構則應積極探索轉型金融創新工具,落實資金支持。
“綠色收入是識別企業可持續活動的價值指標。”報告認為,綠色收入是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使用場景的創新探索,通過計算企業符合“減緩氣候變化”的產品和服務中獲得的財務收入,識別企業的可持續經濟活動表現,評估綠色轉型潛力。
報告還認為,信息披露質量是企業實現低碳轉型的關鍵。對于高碳排放企業的低碳轉型,報告稱,企業應在 “1+N”政策體系的指引下,加強企業的碳核算能力及對可持續活動的識別。更重要的是,積極踐行信息披露,在兼顧信息安全的同時提升信息披露質量。
此外,基于對業內專家及企業的調研和訪談,報告還建議,在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在內的重點領域,企業應在穩定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完善創新鏈、建強產業鏈、優化生態鏈,積極探索拓寬轉型路徑。
報告稱,轉型金融將推動可持續固定收益市場再擴容。報告強調,煤炭開采、燃煤發電、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需要金融機構的協同支持。金融機構一方面可以通過關注企業的碳排放現狀及可持續活動等信息,判斷其低碳轉型風險和收益,評估企業未來估值和投資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有良好前景的技術、項目或企業,積極探索創新轉型金融工具。
景順ESG客戶策略亞太區總監陳浩揚表示,在向低碳轉型的路線中,會為減碳科技,傳統行業轉型與綠色發債帶來相關投資需求與機會。
陳浩揚認為,轉型金融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投資者普遍預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碳定價將提高且碳排放交易機制將擴展至鋼鐵制造等傳統碳密集型行業。相較過去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氣候技術”主導 ESG 投資,預計未來高碳行業的轉型將涌現更多可持續投資機會。投資者可以通過識別低碳轉型中的價值企業,捕捉可持續融資發行增長中的轉型融資機會。“我們預計可持續固定收益市場有望實現再擴容。”